日前,有媒體記者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8年到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855億元資金引導教師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強有力的經費投入是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根本保障。堅持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和政府投入的主體地位,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價值遵循和制度安排。在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總體較低而且呈明顯的區域和校際差異。加大財政投入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既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戰略抓手。其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2018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逐步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實施規模,適時提高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標準”“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等舉措。
經過各界的不懈努力,廣大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面貌發生了新的巨大變化。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師資層面有了堅實保障,學校和教師隊伍建設等重要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崗教師成為農村地區教師培養補充的重要渠道;“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的實施,引導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和退休教師到脫貧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支教講學;鄉村教師待遇全面提升,“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得到明顯緩解。顯然,累計近千億的資金投入,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重大任務部署的切實開展,也展現了中央財政資金明確的支持領域和總體效果。但是,對于農村教育發展深層次辦學活力問題的解決和新的發展任務而言,這些經費的投入還遠遠不夠。而且,經費的使用因鄉村教師點多、線長、面大的分布特點而效益不夠高。例如,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在對象明確和額度確定上產生了一些新的管理問題,引導激勵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
以教育強國引領和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與學齡人口減少和結構變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是教師數量規模的持續下降。2017年到2021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鄉村教師總數減少,小學階段鄉村教師逐年遞減。隨著鄉中心學校和村小教學點一批老齡教師群體的集中退休和人口的向城性遷移,鄉村教師數量仍會大幅減少。那么,未來鄉村教師的建設需要聚焦于如何在縣域學校布局調整中確保優質穩定的教師隊伍。
在經費投入保障層面,義務教育屬于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依法由公共財政予以保障。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財政收支進入緊平衡,面對課程教學改革深化和優質均衡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教育支出都將面臨現實壓力。特別是縣級財力不足和增收困難的情況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財政充足保障的可持續性,將是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這迫切需要進行鄉村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的優化,切實發揮經費的精準支持和有效引導。
面向2035,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以及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目標,建設驅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鄉村教育體系,是鄉村教育新發展的總體任務。其功能定位在于,一是向青少年兒童供給優質學校教育資源,二是為產業勞動者提供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訓服務,三是引領區域性鄉村社會的生態文化與價值觀念。那么未來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及相應財政資金的保障,就不能單純以引導教師扎根基層為目的,而是要納入對鄉村教育體系建設的結構化支撐中。通過對有限財政專項資金存量的盤活、盤細、盤好,進一步提升經費的使用效能。在財政預算資金有效統籌上,可給予縣級政府和學校更明確的政策依據和更大的經費靈活使用空間,圍繞教育資源的配置進行鄉村教師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和整體建設。
。ㄗ髡呦当本⿴煼洞髮W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